永噩长夜小说 > 复山河 > 第五百四十九章、科举改革
  “侯爷,请放心!

  在制定计划之前,我们就进行过调研。

  从搜集的资料来看,缅甸王国已经穷兵黩武,后续的战斗中抓几十万战俘完全没压力。

  后续敌人如果抵抗激烈,还能再抓几十万战俘,劳动力缺口直接解决了四分之一。

  莫卧儿帝国那帮蠢货,也被忽悠着加入了战争。

  算算日子的话,他们派出的十万大军,此刻也差不多到了前线。

  综合各方的情报,初步预估莫卧儿帝国拥有人口超过一亿,甚至有可能逼近一点五亿。

  单纯从人口数据上看,同现在的大虞帝国应该差距不大。

  只需占领临近缅甸的几个省份,就能凑齐足够的劳动力。

  何况缅甸人还被西洋人忽悠着,妄图组建反虞联盟,意图把大虞周边的邻居全部拉入战场。

  东边的倭国人口也不少,一旦他们卷入战争,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两百万劳动力。

  还有高句丽王国,他们长期支持鞑靼人,对帝国北疆造成了严重破坏。

  出于削弱鞑靼战争潜力的考虑,军方正在策划一场跨境远征,准备打掉他们的粮仓和钱袋子。

  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把当地百姓,全部南迁过来。”

  倪志鸿信心十足的说道。

  安南都护府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军方也需要战功。

  如果不是李牧在上面压制,他们敢同时对周边的邻居下手。

  倒不是大家狂妄,主要是安南都护府周边,一共就没几个国家。

  偏偏各国的军事实力,还一个比一个弱。

  全部加在一起,也就那么回事。

  因为控制了海权的缘故,就算都护府同时和各国开战,他们相互之间都不一定能知道。

  “好,交通部的计划,本侯批准了。

  如果能够顺利完工,本侯亲自为你们向陛下请功!”

  李牧爽快的答应道。

  难得手下这么勇于任事,他自然要全力支持。

  能够完成任务最好,因为战场上没有获得足够的战俘,导致项目工程延期,他也能够理解。

  名臣都是历练出来的,不给他们提供舞台,永远都成长不起来。

  至于向皇帝请功,那就是一个托词。

  安南都护府内部的官员升迁奖赏,从来都没问过大虞皇帝。

  打着皇帝的旗号,主要是为了名正言顺,皇帝本人不需要知道那么多。

  ……

  “冯庆云,你们教育部,这是怎么回事?”

  处理完交通的问题,李牧转头看向教育部长询问道。

  受现实问题的影响,安南都护府暂时没有能力推广全民义务教育,目前只是在开发成熟地区建立了小学、中学。

  以至于教育部,在一众部委中的话语权有限。

  可是随着科举的开启,一切都跟着发生了变化。

  通过了科举考试,就意味着获得了做官资格。

  国人对做官的执念,那是深入了骨子里。

  随着开科举的消息传出,原本是冷衙门的教育部,一下子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侯爷,从各方反馈的情况来看,外界对我们的改革抵触情绪非常严重。

  士林反馈尤为激烈,鉴于我们这边府县数量多,朝廷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监督团,带队的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儒。

  评估风险之后,教育部商议决定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完成科举改革。

  今年第一次科举,传统的经义、论、判词、诏诰表、策问,全部予以保留。

  在此基础上,增加算术、科学两门学科。”

  冯庆云急忙解释道。

  大虞朝的科举考试,通常是三场。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经义、公文写作、时务策论。

  李牧此前抛出的计划,把这三个科目合并为一个科目,相当于传统的科举考试内容占比被压缩到三分之一。

  教育部的计划,明显要缓和一些,只是在传统科举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科目。

  五个考试科目分数一样,传统科举内容,依旧占据了六成的权重。

  “太多了,本次考试主要是试点,仅限于童生阶段。

  大家学过的内容,远没有那么多,按照这样的标准开考,分数会相当的感人。

  一些和我们实践背道而驰的内容,全部都给删除掉,就算是要考也必须以我们的标准进行。

  至于朝廷派来的监督团,他们在海上迷了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抵达。

  能够赶上自然最好,错过了时间也没办法,不必等他们了。”

  李牧当即否决道。

  各地学校的教材,都是他亲自审核过的,有什么内容再清楚不过。

  四书五经都是选择性学习,一些复杂的内容,恐怕下面的老师也搞不明白。

  毕竟,都护府的教师队伍,本身能力就层次不齐。

  许多人都是从军队转业后,被安置过去的。

  在入伍之前,这些人还是文盲,文化知识都是军中学习的。

  照本宣科还行,公文策略啥的,估摸着他们自己都不明白。

  确切的说,连李牧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

  麾下的武将们,根本没有系统性学习过四书五经,更别说玩儿文字游戏。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懂,安南都护府的公文,全部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通用文体都改变了,那么以往的公文写作,自然也就变得不再重要。

  “侯爷说的对,让一群初学者考那么多内容,难度确实有些大。

  干脆削减一科,只考经义、策问、算术、科学四门。

  主要考试内容,以衙门发行的中小学课本内容为大纲,再添加一些时政内容。”

  冯庆云忐忑的回复道。

  不能再删减了,哪怕再是童生试,也要考虑社会影响。

  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权重,下降到了一半份额,士林圈子里估摸着已经问候他祖宗十八代。

  倘若再压缩下去,就有人去刨他的祖坟。

  本质上他也是大虞朝的正统进士,非常清楚读书人的心态。

  安南都护府的改革,虽然没有动“考试做官”的核心,但对熟读四书五经的传统士子非常不友好。

  大家练习了十几二十年的八股文,一下子不用考了,经义策问考试也被动换成了白话文。

  想要卖弄文采都不行,谁也不知道负责阅卷的官员,文化水平究竟有多高。

  毕竟,安南都护府的官员,九成以上都是没有功名的白身。

  正常的读写理解,肯定没有问题。

  若是引经据典,搞一堆华丽辞藻堆砌的八古文,阅卷官员能不能看懂,那就很难说了。

  白话文成为主流,并非李牧强力推动,而是安南都护府官员综合素质决定的。

  其他人想要融入这个创业团队,自然要遵守团队的规矩。

  新增的算术、科学,更是当头一棒。

  前面的改革只是降低难度,大家骂骂咧咧几句之后,还是可以正常答题。

  后面这些可都是新增内容,并且还是他们最鄙视的内容,大家一点基础都没有。

  甭管以往怎么鄙视,现在想参加安南都护府组织的科举,就必须去学习。

  不然少了这两门的分数,就算另外两门能拿满分,也别想摸到功名的门槛。

  科举改革,目前只局限于安南都护府,按理来说对其他地区的士子没有影响,大家吃瓜看热闹就行了。

  现实恰恰相反,安南都护府内部没有多少士子跳出来反对,反而是大虞境内的士大夫们表现的格外激烈。

  不是他们咸吃萝卜淡操心,更不是维护儒教道统,纯粹是有心人看清了时局。

  眼下的这种局势,大虞帝国一旦崩溃,李牧夺取天下的概率实在是太高了。

  高到他们这些人,不得不考虑下注的地步。

  此时突然换了玩法,对士大夫们的冲击非常大。

  这意味着,他们引以为傲的那些学术资本,对经典的定义解读权,全部都会归零。

  从南京过来的监督团,既是内阁在清除异己,也是士大夫们对李牧的一次试探。

  倘若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能谈拢,大虞帝国可以立即崩溃,然后拥立新君开辟新朝。

  估摸着要不了三两年时间,横扫各路诸侯,重新统一全国。

  谋划很厉害,可惜他们手中的筹码,不足以令李牧妥协。

  真到了逐鹿中原那天,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带路党。

  如果反应慢了,连当带路党的资格都没有。

  “嗯,就这么办吧!”

  李牧点了点头说道。

  牵扯甚广的科举改革,就这么简单的被敲定。

  参加会议的文武大员,都没有表示异议。

  改朝换代,如果还沿用前朝的玩法,岂不是白改了。

  甭管李牧要怎么改,他们这些提前上船的,都是既得利益集团者。

  士绅集团积攒的力量太过雄厚,单纯靠杀戮,很难把他们根除干净。

  最好的选择,就是改变游戏规则,从源头上把他们的优势抹去。

  哪怕立即安排子弟开始学,他们也落后了十年。

  在新王朝即将建立的关头上,落后了十年,相当于丧失了在政治上的话语权。

  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无形的逼宫。

  相当于直接告诉各地士绅,如果不尽快向都护府靠拢,未来朝堂上就没他们的位置了。

  指望局势稳定下来,再科举入仕执掌大权,那就做梦去吧。

  新的游戏规则下,他们那帮老古董,连入仕资格都拿不到。

  “侯爷,朝廷的监督团失踪,您觉得他们会迷航到什么位置呢?”

  冯庆云委婉的提醒道。

  让那帮大儒迷航可以,但万万不能团灭,否则安南都护府这边就说不清了。

  未来史书记录了这一事件,就是他们的黑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官们的骨头也越来越软,很少有人敢直接把矛头对准皇帝。

  大部分恶性事件,都是大臣们背锅。

  通常要等到改朝换代后,修前朝历史的时候,胆子才会大一些。

  即便是如此,涉及到皇权神圣性的时候,还是非常谨慎。

  作为教育部长,本身就被拉了一堆的仇恨,他可不想再背上灭杀监察团的恶名。

  “海上风浪大,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怎么知道他们会飘到哪里。

  不过季风向南,船队大概率也是向南,南洋那么多岛屿总是能遇上的。

  或许是上天觉得南洋土著急需大儒教化,故意把他们送过去的。

  等完成了上天交代的任务,想来他们就能回归了。”

  李牧面不改色的回答道。

  坦率的说,近海航行能迷航,这也算开创历史。

  别说是现在,就算搁在一百年前,都是极端小概率事件。

  可是没有办法,李牧南京内阁有默契。

  人家把这些碍眼的家伙送过来,就是想借他的手清除异己。

  作为回报,南京朝廷会在安南都护府的科举改革上保持沉默。

  如此离经叛道的大事,朝廷不反对本身就是一种支持。

  有了朝廷的默许,那么改革就是在大虞帝国框架下合法完成的。

  至于这帮大儒,还有他们的倒霉蛋学生,就乖乖留在南洋教化苍生吧!

  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那就看他们的运气了。

  最起码李牧创立安南都护府这么多年,就一直在两广和交趾布政司活动,没敢跑去巡视疆域。

  除了两地经济更加繁荣外,主要还是开发的时间早,不像其他地区瘴气遍地。

  尤其是在征服的南洋的过程中,非战斗减员带来的损失,比战场上阵亡的士兵都多。

  能够坚持下来,一方面是土地的诱惑足够大,另一方面则是对手太过弱鸡。

  几乎每一次战斗,都是一边倒的局面。

  拿到手的土地,就算是放在那里荒着,也不可能还回去。

  恰好从内陆过来的移民,也是土地狂热追逐者。

  南洋诸岛的气候炎热、雨水多、潮湿,偶尔还要面临台风的威胁,但岛上的食物也多。

  光那些自由生长的果树,就能养活许多人。

  对挨过饿的人来说,只要是食物充足的地方,全部都是好地方。

  至于气候上的缺陷,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对底层百姓来说,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比北方的冰天雪地强多啦!

  不光能省下买棉袄的钱,连柴火也能少用许多。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