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
“松林兄,安南都护府那边有意变革科举考试,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我辈读书人自然要出手阻止。
不过祸国殃民之臣,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地界上,我等当去永安为国锄奸。
你邀请我们到在这里来聚会,怕是于事无补!”
白发老者皱着眉头说道。
冤有头,债有主。
捣鼓科举改革的人,又没在朝堂上任职,把南京城翻过来也发挥不了作用。
想要消弭隐患,最好的选择还是直接去永安游说李牧,放弃这个可怕的想法。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再揪出几个替罪羊,让他们完成“为国锄奸”的丰功伟绩。
事先商量好的事,到了要启程的时候,突然被孔松林出手打乱。
原来的共聚永安,变成了共聚南京。
倘若南京朝廷能够管得住安南都护府,那么直接找南京朝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地方势力强大,中央朝廷空虚。
内阁在执政的时候,经常被地方督抚拿捏。
本土都管不住,更不用说处于半独立状态下的安南都护府。
真要是不知死活的指手画脚,那是很容易伤到自家手脚的。
“君安兄,稍安勿躁。”
“科举之事,关乎天下苍生,不可不慎。
何况此事涉及到了劳苦功高的汉水侯,我等在行事上,就必须要更加小心。
截止到目前为止,安南都护府都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
前些日子汉水侯刚上折子,今秋安南都护府会和其他州府,一起举行科考。
眼下关于科举变动的都是流言,尚未获得确切讯息,最少官面上没有发文。
我们就这么找上门去问罪,要问些什么?”
孔松林开口反问道。
他们这帮大儒反应如此剧烈,主要是科举制度,关系到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
作为士林代表,这种时候不能沉默。
无论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刷声望,都必须积极参与进去。
只要身体允许的大儒,纷纷加入到了抵制行动中。
遗憾的他们都集结完成了,流言依旧只是流言,官面上没有给出任何讯息。
要不要进行科举改革,具体怎么进行改革,现在谁也不清楚。
没有确切的讯息,就这么傻愣愣找上门去,那就是自取其辱。
汉水侯可不是好惹的主,他们若是过去无理取闹,搞不好能把老命搭进去。
乱世已经开启,皇帝都死了俩,何况是他们这帮书生。
“松林兄的意思是,我们暂时不去永安,先等安南都护府发布告示再说?”
孟君安一脸不爽的说道。
南京城距离永安府可不近,他们这些人又多是娇惯的主,受不了长途跋涉车马劳累的苦。
如果不能提前出发,等获得确切消息再行动,怕是不等他们赶到地方,人家试都考完了。
造成了既定事实,再想要阻止,就没这么容易啦。
获得了功名的学子,就是新制度的最佳拥护者。
他们这帮大儒嘴炮战力无双,真进入你死我活的斗争模式,那就是一群弱鸡。
不光他们武力值不够,全天下的读书人,武力值都严重匮乏。
一旦让汉水侯发现,只要自己的屠刀够硬,他们就是软脚虾,那就彻底完犊子。
“自然不是!”
“按照规矩,各地科举虽然是地方衙门组织,但朝廷也会派人巡视监督。
只要把负责监督的官员,变成自己人,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
到时候大家跟着一起南下,严格按照律法执行,想来汉水侯也说不来什么。
倘若真有人敢扰乱科举秩序,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听了孔松林的解释,众人的脸色依旧不好看。
看似谨慎且完美的计划,却是建立在人家遵守规矩的前提下。
真到了安南都护府的地盘上,朝廷的法度还能发挥多少作用,谁也说不准。
在过去的岁月里,安南都护府就颁发了多部地方法规,有些内容甚至和大虞律存在抵触。
一度还引发御史弹劾,在朝堂上闹的沸沸扬扬。
当然,闹过事情就结束了。
朝廷只是象征性派人询问,收到了都护府衙门的回讯后,就直接告一段落。
事后一众知情者,全部都闭口不谈。
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这些大儒,也不是很清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虞朝廷现在对安南都护府的约束力微乎其微。
如果讲规矩法度,人家还好予以回复,倘若是对都护府衙门内政指手画脚,干脆就不予理会。
中央政府下派过去的官员,到地方上全成了汉水侯的应声虫。
不愿意当应声虫的,要不了三个月,就会丢官去职。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还指望依靠朝廷下派的几名官员,影响安南都护府的决策,难度可想而知。
对众人的反应,孔松林也心知肚明。
哪怕他自己,对这份计划也没有多少信心。
可身份地位摆在这里,作为大虞帝国最知名的大儒,现在这种时候他必须做点儿什么。
傻乎乎的组团南下,跑到汉水侯面前开喷,看起来很爽,问题是后遗症严重。
运气好的话,大不了挨一顿训,他们脸皮厚无所谓。
可若是不小心,触及到了人家的底线,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未知数。
乱世之中,大儒的身份不值钱。
……
南京,文渊阁。
“受安南科举改革的影响,各地的大儒,齐聚南京城。
如果无法妥善处理,怕是会闹出不小的乱子。”
万怀瑾忧心忡忡的说道。
国内乱七八糟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汉水侯在安南都护府的折腾,他们着实没精力去干涉。
可现在各地大儒齐聚,摆明是冲着搞事情来的。
远在几千里外的李牧,能无视这些大儒的影响,那是大家的地界不搭边。
这些人能够号召大虞境内的读书人,不等于也能影响安南都护府境内的读书人。
离经叛道的事情,李牧干的也不只是一件两件,没有造成恶劣影响,那是未放到台面上说。
安南都护府的学堂从修建开始,就充斥着离经叛道。
以往都护府没有科举,大家只当汉水侯在培养工匠和士兵,尽学一些奇淫技巧,上不了大雅之堂。
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眼中这些入不了眼的东西,居然有一天能放到科举上。
尽管安南都护府没有发出公文,但小道消息既然放了出来,那么距离真相就不会太远。
“他们想闹,就让他们闹好了。
大不了朝廷下一道圣旨,让他们去安南都护府,纠正那边的科举不正之风。
能不能完成任务,那就看他们自己的能力了。”
贺正则一脸淡定的说道。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他们不能痛下杀手,不等于安南都护府那边,也会惯着这些家伙。
只要私底下和安南都护府沟通好,闹出再大的乱子,也和他们没有关系。
如果可能的话,他不介意顺便附赠一帮刺儿头。
死在了路上,就当为朝廷裁撤冗员。
“没用的,这帮老家伙,一个个都老奸巨猾。
在外面表现的这么积极,主要是被声名所累。
天下的读书人都看着他们,遇上这种事情,无论多么不情愿都必须上。
到了具体落实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和汉水侯硬顶的。”
柏锦文摇了摇头说道。
这些大儒是什么货色,他最清楚不过了。
一个个都是沽名钓誉之辈,奢望他们去和汉水侯拼命,那是不可能的。
别看现在一个个情绪激动的喊打喊杀,真到了安南都护府,跪的最快的也是这帮家伙。
如果不在幕后推一把,搞不好这些人打完嘴炮之后,就直接把问题甩锅给朝廷。
毕竟,相较于安南都护府那帮杀神,还是朝中的文官好说话。
“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既然选择了趟这潭浑水,安南都护府总得去走一趟。
与其留着他们给我们添乱,不如把他们送出去。
据说南下地区缺乏圣人教化,没准到了安南都护府,汉水侯就把他们给留下了。”
史清尘冷笑着提议道。
理论上来说,他们这些阁臣同样是科举出身,同这帮大儒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可大虞朝的大儒,并不是一帮单纯做学问的人,而是朝堂斗争的失败者。
出身显赫,仕途上没了指望,为了展示自己不慕名利的傲骨,许多人都选择了回乡治学。
终归是能够考中进士的,就算再怎么废物,对儒家经典都有一定的研究。
只要个人口才不错,很容易脱颖而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身后家族的支持下,慢慢成了名动一方的大儒。
名动天下之后,一部分人熄了出仕的心思,但更多的人依旧对仕途抱有很大的期待。
经营个人名望,也是入仕的捷径。
倘若名声足够大,直接入阁也不是没有可能。
退而求其次,成为皇子的座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帮大儒一起进入南京,看似是为了反对科举改革,实际上也是各怀心思。
按照大虞朝的传统,皇室历来都有聘请大儒担任皇子座师的习惯。
眼下小皇帝年幼,正是需要学习的时候。
作为名动天下的大儒,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前面没有行动那是他们要面子,朝廷没有聘请他们,自然不能主动送上门。
为了自抬身价,通常情况下都是皇帝下旨相召,实在推脱不过去才会赴任。
皇帝为了展示礼贤下士的一面,也乐得给他们这个面子。
现在皇帝年幼内阁辅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内阁众人自然要把小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皇帝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历史上众多权臣晚景凄凉,最大问题就是和皇帝离心离德。
为了避免被人偷家,小皇帝的启蒙教育,一直都是他们亲自上阵。
这般操作下来,直接断了大儒们一步登天的青云路。
双方看似没有发生过冲突,实际上早就站在了对立面。
如果让这帮大儒在反对科举改革中,捞取了巨大的政治声望,自然会有人推他们担任小皇帝的老师。
舆论的声音足够大,他们也没法拒绝。
站在个人立场上,哪怕放任安南都护府科举改革成功,也不能让这帮大儒冒头。
“安南都护府疆域辽阔,要监督地方上举行的科考,人少了肯定不够用。
圣人有言:有事,弟子服其劳。
朝廷也不是不通人情,不如成全了他们的孝心。
责令一众大儒的门人弟子,共同南下完成此事。”
柏锦文顺势补上了一刀。
光送走这些潜在威胁不够,还要趁机清除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这帮家伙门人弟子多,全部送走不现实,但能够送走几个算几个。
关于安南都护府的组织构架,朝中一直没有准确定位,正好这次一并给处理掉。
该设府的设府,该设县的设县。
明确了组织框架,势必多出一堆的官位,到时候就能名正言顺的把他们变成地方官。
任命朝廷发了,能不能获得实权,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甚至朝廷可以只授予官职,具体的任职地点交给汉水侯分配,就当卖个顺水人情。
涉及到汉水侯,地方督抚就算心里有想法,在此事上也只能憋着。
真要是把事情闹大了更好,内阁可以恰到好处的让汉水侯发现,这些大儒的背后还有地方督抚的存在。
纵使不马上发起反击,在后续的朝堂纷争中,也会更偏向内阁。
获得了李牧的支持,就相当于获得了大虞军方的支持。
哪怕李牧辞去了首辅之位,在军中的影响力,同样没有降低。
或许有部分一线将领,生出了不该有的想法,妄图在军中自成体系。
但架不住自身实力不济,缺乏稳定的根基之地养兵,现在还需要一颗大树遮风挡雨。
“柏大人之言,真乃老成谋国。”
“科举之事牵扯甚大,安南都护府又地域辽阔,下派的官员必须提前出发。
如果大家没有其他意见,吏部今天晚上加班,连夜把名单拟定出来。
明日早朝上面,就可以敲定此事,免得夜长梦多!”
贺正则一脸严肃的说道。
这是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想要能够顺利推进,必须要快刀斩乱麻。
连夜拟定下派官员名单,就是为了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
为了壮大声势,那帮大儒进入南京之前,就在城中大肆造势。
现在他们只是顺水推舟。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内阁直接大义辗压过去,只要有官员答应下来,其他人想要拒绝都难。
“好!”
“就这么办!”
……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