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复山河 > 第五百四十四章 、队友自动匹配机制
  南京城。

  “松林兄,安南都护府那边有意变革科举考试,如此大逆不道的行为,我辈读书人自然要出手阻止。

  不过祸国殃民之臣,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地界上,我等当去永安为国锄奸。

  你邀请我们到在这里来聚会,怕是于事无补!”

  白发老者皱着眉头说道。

  冤有头,债有主。

  捣鼓科举改革的人,又没在朝堂上任职,把南京城翻过来也发挥不了作用。

  想要消弭隐患,最好的选择还是直接去永安游说李牧,放弃这个可怕的想法。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再揪出几个替罪羊,让他们完成“为国锄奸”的丰功伟绩。

  事先商量好的事,到了要启程的时候,突然被孔松林出手打乱。

  原来的共聚永安,变成了共聚南京。

  倘若南京朝廷能够管得住安南都护府,那么直接找南京朝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地方势力强大,中央朝廷空虚。

  内阁在执政的时候,经常被地方督抚拿捏。

  本土都管不住,更不用说处于半独立状态下的安南都护府。

  真要是不知死活的指手画脚,那是很容易伤到自家手脚的。

  “君安兄,稍安勿躁。”

  “科举之事,关乎天下苍生,不可不慎。

  何况此事涉及到了劳苦功高的汉水侯,我等在行事上,就必须要更加小心。

  截止到目前为止,安南都护府都没有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

  前些日子汉水侯刚上折子,今秋安南都护府会和其他州府,一起举行科考。

  眼下关于科举变动的都是流言,尚未获得确切讯息,最少官面上没有发文。

  我们就这么找上门去问罪,要问些什么?”

  孔松林开口反问道。

  他们这帮大儒反应如此剧烈,主要是科举制度,关系到了所有读书人的利益。

  作为士林代表,这种时候不能沉默。

  无论是为了利益,还是为了刷声望,都必须积极参与进去。

  只要身体允许的大儒,纷纷加入到了抵制行动中。

  遗憾的他们都集结完成了,流言依旧只是流言,官面上没有给出任何讯息。

  要不要进行科举改革,具体怎么进行改革,现在谁也不清楚。

  没有确切的讯息,就这么傻愣愣找上门去,那就是自取其辱。

  汉水侯可不是好惹的主,他们若是过去无理取闹,搞不好能把老命搭进去。

  乱世已经开启,皇帝都死了俩,何况是他们这帮书生。

  “松林兄的意思是,我们暂时不去永安,先等安南都护府发布告示再说?”

  孟君安一脸不爽的说道。

  南京城距离永安府可不近,他们这些人又多是娇惯的主,受不了长途跋涉车马劳累的苦。

  如果不能提前出发,等获得确切消息再行动,怕是不等他们赶到地方,人家试都考完了。

  造成了既定事实,再想要阻止,就没这么容易啦。

  获得了功名的学子,就是新制度的最佳拥护者。

  他们这帮大儒嘴炮战力无双,真进入你死我活的斗争模式,那就是一群弱鸡。

  不光他们武力值不够,全天下的读书人,武力值都严重匮乏。

  一旦让汉水侯发现,只要自己的屠刀够硬,他们就是软脚虾,那就彻底完犊子。

  “自然不是!”

  “按照规矩,各地科举虽然是地方衙门组织,但朝廷也会派人巡视监督。

  只要把负责监督的官员,变成自己人,我们就掌握了主动权。

  到时候大家跟着一起南下,严格按照律法执行,想来汉水侯也说不来什么。

  倘若真有人敢扰乱科举秩序,我们也不是吃素的!”

  听了孔松林的解释,众人的脸色依旧不好看。

  看似谨慎且完美的计划,却是建立在人家遵守规矩的前提下。

  真到了安南都护府的地盘上,朝廷的法度还能发挥多少作用,谁也说不准。

  在过去的岁月里,安南都护府就颁发了多部地方法规,有些内容甚至和大虞律存在抵触。

  一度还引发御史弹劾,在朝堂上闹的沸沸扬扬。

  当然,闹过事情就结束了。

  朝廷只是象征性派人询问,收到了都护府衙门的回讯后,就直接告一段落。

  事后一众知情者,全部都闭口不谈。

  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这些大儒,也不是很清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虞朝廷现在对安南都护府的约束力微乎其微。

  如果讲规矩法度,人家还好予以回复,倘若是对都护府衙门内政指手画脚,干脆就不予理会。

  中央政府下派过去的官员,到地方上全成了汉水侯的应声虫。

  不愿意当应声虫的,要不了三个月,就会丢官去职。

  有了这些前车之鉴,还指望依靠朝廷下派的几名官员,影响安南都护府的决策,难度可想而知。

  对众人的反应,孔松林也心知肚明。

  哪怕他自己,对这份计划也没有多少信心。

  可身份地位摆在这里,作为大虞帝国最知名的大儒,现在这种时候他必须做点儿什么。

  傻乎乎的组团南下,跑到汉水侯面前开喷,看起来很爽,问题是后遗症严重。

  运气好的话,大不了挨一顿训,他们脸皮厚无所谓。

  可若是不小心,触及到了人家的底线,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未知数。

  乱世之中,大儒的身份不值钱。

  ……

  南京,文渊阁。

  “受安南科举改革的影响,各地的大儒,齐聚南京城。

  如果无法妥善处理,怕是会闹出不小的乱子。”

  万怀瑾忧心忡忡的说道。

  国内乱七八糟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汉水侯在安南都护府的折腾,他们着实没精力去干涉。

  可现在各地大儒齐聚,摆明是冲着搞事情来的。

  远在几千里外的李牧,能无视这些大儒的影响,那是大家的地界不搭边。

  这些人能够号召大虞境内的读书人,不等于也能影响安南都护府境内的读书人。

  离经叛道的事情,李牧干的也不只是一件两件,没有造成恶劣影响,那是未放到台面上说。

  安南都护府的学堂从修建开始,就充斥着离经叛道。

  以往都护府没有科举,大家只当汉水侯在培养工匠和士兵,尽学一些奇淫技巧,上不了大雅之堂。

  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眼中这些入不了眼的东西,居然有一天能放到科举上。

  尽管安南都护府没有发出公文,但小道消息既然放了出来,那么距离真相就不会太远。

  “他们想闹,就让他们闹好了。

  大不了朝廷下一道圣旨,让他们去安南都护府,纠正那边的科举不正之风。

  能不能完成任务,那就看他们自己的能力了。”

  贺正则一脸淡定的说道。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他们不能痛下杀手,不等于安南都护府那边,也会惯着这些家伙。

  只要私底下和安南都护府沟通好,闹出再大的乱子,也和他们没有关系。

  如果可能的话,他不介意顺便附赠一帮刺儿头。

  死在了路上,就当为朝廷裁撤冗员。

  “没用的,这帮老家伙,一个个都老奸巨猾。

  在外面表现的这么积极,主要是被声名所累。

  天下的读书人都看着他们,遇上这种事情,无论多么不情愿都必须上。

  到了具体落实的时候,他们是不会和汉水侯硬顶的。”

  柏锦文摇了摇头说道。

  这些大儒是什么货色,他最清楚不过了。

  一个个都是沽名钓誉之辈,奢望他们去和汉水侯拼命,那是不可能的。

  别看现在一个个情绪激动的喊打喊杀,真到了安南都护府,跪的最快的也是这帮家伙。

  如果不在幕后推一把,搞不好这些人打完嘴炮之后,就直接把问题甩锅给朝廷。

  毕竟,相较于安南都护府那帮杀神,还是朝中的文官好说话。

  “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既然选择了趟这潭浑水,安南都护府总得去走一趟。

  与其留着他们给我们添乱,不如把他们送出去。

  据说南下地区缺乏圣人教化,没准到了安南都护府,汉水侯就把他们给留下了。”

  史清尘冷笑着提议道。

  理论上来说,他们这些阁臣同样是科举出身,同这帮大儒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可大虞朝的大儒,并不是一帮单纯做学问的人,而是朝堂斗争的失败者。

  出身显赫,仕途上没了指望,为了展示自己不慕名利的傲骨,许多人都选择了回乡治学。

  终归是能够考中进士的,就算再怎么废物,对儒家经典都有一定的研究。

  只要个人口才不错,很容易脱颖而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身后家族的支持下,慢慢成了名动一方的大儒。

  名动天下之后,一部分人熄了出仕的心思,但更多的人依旧对仕途抱有很大的期待。

  经营个人名望,也是入仕的捷径。

  倘若名声足够大,直接入阁也不是没有可能。

  退而求其次,成为皇子的座师,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帮大儒一起进入南京,看似是为了反对科举改革,实际上也是各怀心思。

  按照大虞朝的传统,皇室历来都有聘请大儒担任皇子座师的习惯。

  眼下小皇帝年幼,正是需要学习的时候。

  作为名动天下的大儒,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前面没有行动那是他们要面子,朝廷没有聘请他们,自然不能主动送上门。

  为了自抬身价,通常情况下都是皇帝下旨相召,实在推脱不过去才会赴任。

  皇帝为了展示礼贤下士的一面,也乐得给他们这个面子。

  现在皇帝年幼内阁辅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内阁众人自然要把小皇帝控制在自己手中,皇帝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历史上众多权臣晚景凄凉,最大问题就是和皇帝离心离德。

  为了避免被人偷家,小皇帝的启蒙教育,一直都是他们亲自上阵。

  这般操作下来,直接断了大儒们一步登天的青云路。

  双方看似没有发生过冲突,实际上早就站在了对立面。

  如果让这帮大儒在反对科举改革中,捞取了巨大的政治声望,自然会有人推他们担任小皇帝的老师。

  舆论的声音足够大,他们也没法拒绝。

  站在个人立场上,哪怕放任安南都护府科举改革成功,也不能让这帮大儒冒头。

  “安南都护府疆域辽阔,要监督地方上举行的科考,人少了肯定不够用。

  圣人有言:有事,弟子服其劳。

  朝廷也不是不通人情,不如成全了他们的孝心。

  责令一众大儒的门人弟子,共同南下完成此事。”

  柏锦文顺势补上了一刀。

  光送走这些潜在威胁不够,还要趁机清除他们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这帮家伙门人弟子多,全部送走不现实,但能够送走几个算几个。

  关于安南都护府的组织构架,朝中一直没有准确定位,正好这次一并给处理掉。

  该设府的设府,该设县的设县。

  明确了组织框架,势必多出一堆的官位,到时候就能名正言顺的把他们变成地方官。

  任命朝廷发了,能不能获得实权,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甚至朝廷可以只授予官职,具体的任职地点交给汉水侯分配,就当卖个顺水人情。

  涉及到汉水侯,地方督抚就算心里有想法,在此事上也只能憋着。

  真要是把事情闹大了更好,内阁可以恰到好处的让汉水侯发现,这些大儒的背后还有地方督抚的存在。

  纵使不马上发起反击,在后续的朝堂纷争中,也会更偏向内阁。

  获得了李牧的支持,就相当于获得了大虞军方的支持。

  哪怕李牧辞去了首辅之位,在军中的影响力,同样没有降低。

  或许有部分一线将领,生出了不该有的想法,妄图在军中自成体系。

  但架不住自身实力不济,缺乏稳定的根基之地养兵,现在还需要一颗大树遮风挡雨。

  “柏大人之言,真乃老成谋国。”

  “科举之事牵扯甚大,安南都护府又地域辽阔,下派的官员必须提前出发。

  如果大家没有其他意见,吏部今天晚上加班,连夜把名单拟定出来。

  明日早朝上面,就可以敲定此事,免得夜长梦多!”

  贺正则一脸严肃的说道。

  这是大规模的人事调整,想要能够顺利推进,必须要快刀斩乱麻。

  连夜拟定下派官员名单,就是为了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

  为了壮大声势,那帮大儒进入南京之前,就在城中大肆造势。

  现在他们只是顺水推舟。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内阁直接大义辗压过去,只要有官员答应下来,其他人想要拒绝都难。

  “好!”

  “就这么办!”

  ……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