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复山河 > 第五百四十三章、谁的地盘谁做主
  永安,汉水侯府。

  因为守孝的缘故,这个春节格外冷清。

  侯府闭门谢客,让无数过来想攀关系的人,暗自懊恼不已。

  好在虽然没有见到正主,但礼物总算送了进去,也不算完全白忙活。

  对这些人的想法,李牧是心知肚明。

  无非是觉得乱世降临,抢先用最小的代价,同最大的实力派搭上关系。

  甭管他怎么以忠臣自居,但安南都护府的实力摆在那里,在天下一众诸侯中依旧是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人。

  倘若大虞局势进一步恶化,无论他是否愿意,都会卷入乱世争龙中。

  无论是匡扶社稷,还是自己上位,都具有结交价值。

  纵使最坏的局面没有发生,同他搭上了线,在海上的生意也会更好做。

  安南都护府的水师,除了没有直接收取过路费外,实质上已经掌握了大虞的海权。

  东南沿海最优质的港口、码头,八成以上被都护府衙门控制。

  自身的价值越高,想来攀附的人就越多。

  事实上,现在才凑上来的,已经算反应慢的。

  真正的世家大族,早在数年前,就通过各种门户和侯府建立了联系。

  包括此前覆灭的江南士绅集团,在倒台之前,一样是侯府的合作伙伴。

  广泛的人脉关系,在事业发展初期,能够带来助力。

  进入到后期,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原来的助力,因为自身利益的缘故,慢慢就会变成依附在团队身上的吸血虫。

  历史上开国君主屠戮功臣,一半是为了铲除潜在危险,另一半则是趴在帝国身上吸血的蛀虫太多。

  威胁皇权的要死,吸血太厉害的蛀虫,同样也不能活。

  能够看懂历史的人很多,可一旦身陷其中,往往就会被利益蒙蔽双眼。

  江南士绅集团的覆灭,就是源于贪婪。

  李牧不想给自己留下麻烦,索性就来了一波借刀杀人。

  效果非常明显,不光消除了潜在隐患,还接收了他们的部分遗产。

  这帮人苦心打造的船队、船厂,培养出来的水手、工匠,全部都被合法吞并。

  受大环境的影响,为了避免影响家族声誉,这些产业多是商人代持。

  哪怕是同族,大家也有各自的私产。

  明面上的产业人尽皆知,但暗地里见不得光的产业,哪怕同族兄弟也会隐藏。

  顶多是知道,他们相互间有联系。

  究竟是商人在交保护费,还是跟着纯打工,除了当事人谁也不清楚。

  有这些先天便利,以至于吃到了最大蛋糕的李牧,全程隐身幕后。

  反倒是南下的勋贵和北方士绅大族,为了瓜分江南士绅的土地房产闹得沸沸扬扬,吸引了一大波的仇恨。

  毕竟,相较于那些不确定的“黑产”,祖宅和田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祖宗基业。

  “夫君,除了失去联系的几家,以往亲朋故旧的节礼都给送了过去。

  可这些新增的人家,事先妾身没有任何准备,现在安排回礼也来不及啊!”

  景雅晴一脸为难的说道。

  礼尚往来,这是礼仪规矩。

  大虞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不遵守游戏规则,势必遭人非议。

  “夫人,何须为了这些小事烦心。

  为夫肯收他们的礼,那是给他们的面子,不等于要把他们纳入侯府的交际圈。

  以往没有交情,就凭一次节礼走动,就想和侯府建立联系未免也太过想当然。

  且先冷他们一段日子,后续看他们的表现再说。”

  李牧平静的说道。

  在不涉及利益的情况下,他还是很乐意扩充人脉的。

  此时不起眼,未来争夺天下的时候,这些人脉关系都有可能变成助力。

  最少在稳定地方的时候,这些地头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若是优势明显,一些地区还能传檄而定,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不过扩充关系网,也不能什么人都接纳。

  必须要是懂进退的聪明人,才有吸收价值。

  “夫君,这话要是传了出去,估摸着人家会被气死。

  你不关心礼单,妾身可是看了的,这些人每一家出手都很大方。

  出手这么豪气,定是有所求。

  现在又不方便回礼,以妾身之见,不如拒收算了。”

  景雅晴笑盈盈的说道。

  出手阔绰也没用,她是见过大世面的。

  纵使金山银山,对侯府这种权贵来说,也就那么回事。

  作为规则制定者,汉水侯府能够调动的资源太过丰厚,甭管做什么买卖都能血赚。

  失败是不可能失败的,哪怕投资失误,也会有人帮忙把生意盘活。

  “哈哈……”

  “夫人,为夫如果不收,人家会寝食难安啊!”

  “且看着吧,后续要过来送礼的队伍,还会越排越长。

  大虞朝越乱,我们这边就会越热闹。

  如果都想着回礼,估摸着能把你累死。

  登记造册之后,记录一份名单给我即可。

  一应礼品,你看着处理便是。

  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就安排一份土特产,作为侯府回礼交给来人。

  这些特产上不能有标志,可以稀缺,但价格不宜太贵。

  收到东西之后,看你的心情处理,不用告诉我了。”

  看自家夫人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李牧也很高兴。

  事实证明,忙碌是转移情绪的最佳方法。

  对这些送礼过来的人,他虽然没有多少好感,但也谈不上厌恶。

  最起码这些人,帮他哄好了侯府的女主人。

  至于礼品的价值高低,反倒是其次。

  从这方面来看,这波操作,也是挺双标的。

  安南都护府的法律中,就明确规定,禁止官员之间以任何形式送礼。

  收受商人礼品,更是被重点打击。

  没有办法,要遏制腐败滋生,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安南都护府能够这么玩儿,那是内部自成体系。

  在都护府内部使用的人事部、军政部、财政部、政务部、农业部、工业部、商业部、监察部,实际上就是从大虞六部都察院演变过来的。

  如果仔细研究机构组成,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翻版的新朝廷,只是没有正式对外挂牌。

  各部官员都是都护府的私下编制,在大虞朝廷那边没有备案,更没有品级。

  从法理上来说,这些人都属于他这位汉水侯的私人幕僚。

  既然是管理幕僚,自然是自己制定规则。

  当然,这种遮掩瞒不过有心人,只是大虞朝廷那边选择性的没看见。

  朝中百官对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别造反”,其他的事情一律好商量。

  “妾身明白该怎么做了!”

  “不过夫君,外面最近可很是热闹。

  民间传言,你有意改革科举制度。

  为了把握先机,最近可有不少人,到我这边打听消息。”

  景雅晴委婉的提醒道。

  科举制度是读书人的命门,科举改革牵扯甚广,稍有不慎就会惹出大乱子。

  士绅集团在安南都护府这边,没有多少影响力,但不等于他们就不关心。

  以李牧在朝中的地位,如果想要推动的话,完全可以带着大虞朝廷那边一起动。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不想科举制度发生变动。

  如果明确提出了改革方案,他们自然会跳出来反对,但偏偏这只是传言。

  具体的方案都没有,想要反对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鉴于李牧的威望,没人敢确定科举改革一定会失败,一些脑子灵活的都在做两手准备。

  科举改革肯定是要反对的,但也不能在这上面死磕。

  万一李牧捣鼓的科举改革成功了,提前掌握第一手消息,他们也能从中占到先机。

  “那些消息,都是我让下面人故意放出去的。

  后续还会有一些改革的消息,陆陆续续的放出去,试探大家的反应。

  等到时机成熟了,就在安南都护府试点。

  若是成果显著,再向全天下推广。”

  李牧坦言道。

  若是在大虞境内,他肯定不会在此时推动科举改革。

  内部抵触的情绪太过激烈,强行推动下去,很难取得想要的结果。

  毕竟,任何制度改革,都需要有人去执行。

  不能奢望一群依附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为了推动科举改革,就对自己挥刀。

  安南都护府这边士绅集团根本不存在,文官们也是一帮没有根基的外来户,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武勋集团。

  武将们不需要考科举,但他们的子弟多在卫所学院读书,李牧捣鼓的科举改革对这些学子最为有利。

  成了既得利益者,这些人就是科举改革的先天拥护者。

  有军方的支持,改革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主要看执行。

  现在放出小道消息,只是改革过程中的一种手段。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国人最推崇中庸之道。

  想要改革成功,最好的选择是先推出一套激进的改革方案,引发各方的强烈反对。

  接着再拿出一套略微缓和的方案,大家的抵触情绪,就会降低不少。

  不奢望获得所有人支持,只要有部分读书人愿意支持,这次改革就算成功。

  毕竟,这世上人才那么多,他可不可能全部委以重任。

  从众多读书人中,筛选出愿意支持他的自己人,予以提拔重用就足够治理天下。

  “如果是这样的话,夫君你先得做好挨骂的准备。

  据说一些大儒,已经计划从国内启程,专门过来劝说你回心转意。

  到时候你挨骂,把他们带到衙门即可,可不能招到府中来。”

  景雅晴一脸幸灾乐祸的说道。

  勋贵世家的出身,让她天然对那帮腐儒不感冒。

  在京师的时候,有一次朝堂上发生政见分歧,那帮文官为了施加舆论压力,就组织过学子到国公府门口骂街。

  遇上了那个文贵武贱的时候,哪怕是国公府遇到这群祖宗,也被搞的灰头土脸。

  当然,这帮人也没讨到好,两年之后领头者们相继发生意外暴毙。

  幕后策划的文官,在党争失败之后,也在诏狱中发生意外。

  因为没有证据,最后阉党接下了这个黑锅。

  “放心好了,夫人。

  等他们聚集起来,本侯就该去前线了。

  海上风浪大,船舶迷失方向,跑错地方也情有可原。

  海外蛮夷缺乏教化,正需要他们这些大儒过去教化苍生!”

  李牧一本正经的回答道。

  大儒的名头在大虞境内或许很好用,但这里是安南都护府。

  谁的地盘,谁做主。

  给面子他们是大儒,不给面子那就是一群老匹夫。

  海上迷航几个月,以他们的身子骨儿,不死也就半条命。

  送去海外看似是在折腾人,实际上却是在无形的炫耀实力。

  外界只知道安南都护府实力雄厚,但具体怎么个雄厚法,谁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能够混成大儒的,都是聪明人。

  真要是骨头硬,年轻时代就死了,根本不可能功成名就。

  见识到了安南都护府的家底,理智会帮他们改变立场。

  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宗族后人考虑。

  纵使想名留青史想疯了,准备拿他刷声望,也要能够见到本人才行。

  身体不好死在路上,正史上都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没有办法,在这个流行学术互吹的年代,大儒头衔贬值的太过厉害。

  整个大虞朝,广泛被认可的大儒,足有数十人之多。

  当然,再怎么贬值,含金量还是有的。

  诗词歌赋,不能说信手拈来,但一两门拿手绝活还是有的。

  如果什么都没有,想吹也吹不起来。

  可放眼整个华夏文明,就变得不起眼来。

  没有几本经典著作,没有自成体系的显学思想,凭什么和先贤们并立。

  如果不参与重大历史事件,正史可不会收录他们的生平。

  “夫君,你若是不怕天下读书人骂,那就尽管去干吧!

  听说非洲不错,那边盛产昆仑奴,他们应该会喜欢。”

  听了自家夫人俏皮的话,李牧很是无语。

  西洋人实在是不讲究,自己跑到亚洲殖民也就罢了,居然还敢搞奴隶贸易。

  内心深处,他已经打定主意,回头就出头法律禁止奴隶贸易。

  出现在安南都护府的黑奴,不光要罚没充公,还要处以十倍的罚金。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