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复山河 > 第五百四十一章 、道统之争
  “够了!”

  “要吵架出去吵,别在老子面前碍眼!”

  呼格吉勒忍不住爆了粗口。

  自从建国称王后,他的脾气就收敛了很多。

  尤其是恶补了大量汉家文化后,连训人都文雅了很多,除非是实在忍不住。

  此刻的这些争执,看似鞑靼王国的路线分歧,实际上背后还隐藏着王权争夺。

  不同于大虞朝继承制度的完善,草原上的权力更替,更多还是遵循弱肉强食原则。

  眼瞅着呼格吉勒一天天变老,下面的人也渐渐按耐不住。

  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局观,想着要夺取大虞帝国的基业。

  大部分鞑靼人,都没有远大的理想。

  在这些人眼中,能南下抢一次算一次,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

  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他们常年在生死边缘徘徊。

  与其考虑未来,不如活在当下。

  鞑靼王国崛起一共不过数十年,还没有到改变人心骨子里认知的地步。

  下面人的想法,显然是呼格吉勒无法接受的,他还没死呢!

  “大单于息怒!”

  众人急忙开口劝说道。

  年迈的王者依旧是王者,越是到了晚年,就越不允许自己的威严遭到侵犯。

  众人明显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只要是呼格吉勒下定决心的事,大家都不敢明着阻拦。

  眼下的对虞政策决策权,就在呼格吉勒手中,其他人只有建议权。

  “哼!”

  “本单于决定,暂时不对大虞朝用兵,并且还要竭尽所能鼓动他们还都京师。

  至于部落的钱粮缺口,让高句丽王国那边,再增加三成的岁贡。

  你们这些王国高层,往后也要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待到鱼儿上了钩,我们再一举南下荡平大虞!”

  呼格吉勒面无表情的下令道。

  晋商集团的覆灭,给鞑靼王国带来了沉重打击。

  没有来自大虞的物资,鞑靼一族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幸好有高句丽填坑,不然这日子,真心没法过。

  苦,也必须咬牙坚持。

  大虞帝国很虚弱,同样也很强大。

  前面的徐州之战,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哪怕是奄奄一息的大虞,只要发起狠来,还是能够一口吞下数十万辽东叛军。

  单纯从军事力量来看,鞑靼王国现在的家底,也就巅峰时期辽东镇的两三倍。

  看似是强了不少,可真要盲目南下和虞军决战,胜负还真无法确定。

  虎踞安南都护府的汉水侯,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挂逼,仿佛什么样的仗都能打赢。

  遇上这样的强敌,呼格吉勒心里同样没底。

  为了增强胜算,他宁愿拖延决战时间,也要把虞军引到北方大地,以便能让鞑靼骑兵尽情发挥。

  ……

  鞑靼人不牵头,早就沦为一盘散沙的鬼方各部,也按耐住了南下的心思。

  一时间北方边境,反而获得了久违的和平。

  可惜这种和平时光,百姓们注定无法享受。

  随着天灾人祸的持续,大虞北方正在逐步被掏空,边界地区人口流失尤为严重。

  当地百姓要么饿死病死,要么加入了叛军队伍,要么移民安南都护府。

  此刻的边界地区,放眼望去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都成了常态。

  守军撤了,边民没了。

  越过长城想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深入大虞腹地,风险和收益严重不成正比。

  “大王,山西这地界上,能抢的大户基本上都光顾过了。

  继续留在这里,今年冬天怕是不好过呀!”

  中年书生的话,让三晋王很是头疼。

  造反之前,他就一卖肉的,哪里懂这些东西。

  一路混成义军领袖,纯粹是被时代洪流推出来的。

  名义上他掌控了半个山西,地盘在天下义军中,也是能排上号的。

  可实际上他的控制区,前面就被义军同行霍霍了一遍。

  无论是财富,还是兵员,都被人家筛了一遍。

  等到关中义军战略转进后,空出了大片的地盘,才给了他机会。

  其他山西反王的情况,也基本上是如此。

  手中的军事实力,远不及占据关中和中原的义军联盟。

  “军师,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

  三晋王揉了揉额头询问道。

  “大王,三晋之地残破,注定不可久居。

  离开山西,这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往那边走,却是有讲究的。

  往北出了长城,就是鬼方人的地盘,我们缺少骑兵,肯定不能过去找揍。

  何况他们也是穷鬼,日子估摸着不比我们好多少。

  除了牲口之外,也没啥好抢的。

  往东过去就到了北直隶,那边大部分地区,都在朝廷手中。

  驻守当地的部队,可是从长城一线撤下来的边军,战斗力放眼天下都是一等一的。

  光我们这点儿家底,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

  西边的关中和南边的中原,全都是义军联盟的势力范围。

  大家都是义军,在反虞的问题上,同我们可是盟友。

  到他们地盘上找食不行,但问他们借条路南下,应该问题不大。

  据说在湖北川蜀一线,他们可是被官军挡在门外,战线不得寸进。

  多一支生力军加入,想来他们也不会拒绝。

  实在是谈不拢,进入中原之后,我们就调头去打南直隶!”

  王伯兮用通俗的话分析道。

  事实上,相较于前面几年,今年的山西大地也算是风调雨顺。

  可惜一切都来的太晚啦!

  自从朝廷丢失山西后,山西就被义军祸害的不成样子,导致当地人口急剧下降。

  送走了外地的义军,本土义军执掌山西,同样没好多少。

  治理地方,从来都不是他们的强项。

  自始至终,都没有人想过要组织恢复生产,祸害地方的破事倒是没少干。

  以至于明明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硬是半点红利都没吃到。

  不光山西如此,陕西和河南情况也差不多,都没人去组织恢复生产。

  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那就只能去抢去夺。

  “好,那就这么办!”

  三晋王一拍大腿说道。

  既然自己的脑子不好用,那就干脆别用,他只要听劝就行了。

  反正前面的基业,就是这么打下来的。

  只不过这一幕落入王伯兮眼中,却是无尽的忧愁。

  老大听劝是好事,但太听劝就成了麻烦。

  带头人缺乏必备的战略眼光,在乱世之中,很难吸引人才投靠。

  光靠他这个师爷,就算是累死,也没办法夺取天下。

  “大王,英明!”

  王伯兮当即回应道。

  心里再怎么发愁,面上也不能表现出来。

  或许是前期进展太顺,他居然奢望靠着一个草台班子,跑去和天下诸侯争夺天下。

  恢复理性之后,他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夺取天下难度太大,但退一步割据一方,还是能够谋划的。

  不过天下虽大,却都是有主的。

  想要割据一方,也不是一件轻松事。

  原本坐拥险关的三晋之地,也是一片的不错的根基之地,可惜太过残破。

  割据中原腹地更是不可能的,这种四战之地,他们根本守不住。

  真正能够谋划的,还是帝国的西南边陲之地。

  纵使改朝换代,也是最后被波及的。

  最理想的地方,自然是沃野千里的蜀地。

  不仅坐拥山川之利,还物产丰富。

  一瞬间他决定调整计划,南下和义军联盟汇合之后,就找机会去进攻蜀地。

  至于同样处于帝国边陲的云贵,从一开始就被他排斥了。

  倒不是因为两地穷困,主要是距离汉水侯太近。

  没有折腾出浪花还好,一旦在当地形成割据,很容易招来邻居的雷霆一击。

  ……

  永安,汉水侯府。

  大虞局势风起云涌,安南都护府却是不动如山。

  内阁多次来信,询问他的意见,李牧都没有回应。

  如果是坐而论道,他还能指点一二。

  要落在纸面上,那就一切免谈。

  以他的身份地位,写出去的书信,免不了被深入解读。

  哪怕只是一个建议,到了最后都有可能变成是他在主导。

  一旦造成既定事实,由此导致的政治后果,他就要负责。

  搞出了烂摊子,还要过去收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肯定不能掺和。

  “侯爷,缅甸人大肆扩军之后,现在开始屯兵边界。

  看样子获得了西洋人的支持后,他们的底气也壮实了不少,居然敢试探我们的反应。

  学生提议,让驻守边界的部队给他们一个教训,让缅甸王知道天高地厚!”

  听了兰林杰的话,李牧总觉得有些别扭。

  最近这些日子,他的一众心腹大臣,均表示要出兵缅甸。

  主战应该是武将的活儿,怎么到了都护府这里,文官们一个个也变得这么好战。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意思,估摸着解决了缅甸王国,也只是一个开始。

  要不了多长时间,南亚次大陆也会被盯上。

  对隔壁的莫卧儿帝国,他可没有兴趣。

  放眼全世界,在人口上能和大虞比肩的,估摸着也就这货了。

  现在的次大陆有多少人,暂时不得而知,反正肯定超过了一个亿。

  如此大的体量,消化融合是不可能的。

  搞不好没把他们消化掉,反而被种姓制度污染了自家的文明。

  儒家那帮士大夫,就算再怎么贪婪,比起那帮婆罗门道德节操还是要高上许多。

  “此事不着急,先让他们过上一个好年,等到明年春耕之后再出兵。

  对待缅甸王国,不能光想着消灭,最好是以驱逐为主。

  南亚次大陆的情报,都护府也搜集了不少,你们几个怎么看啊?”

  李牧笑着问道。

  或许是扩张上了瘾,安南都护府的官员一改大虞朝时期,对周边藩国的不屑一顾。

  一众官员在搜集邻居情报上,都表现的非常积极。

  各个部门还根据自身的情况,还制定了相应的分类表,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

  “侯爷,身毒真是名副其实,浑身上下都是毒啊!”

  “那帮蒙元余孽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完全无视伦理道德,简直就是世间最大的毒瘤。

  卑劣的种姓制度,肮脏的奇葩文化……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把他们从源头上抹去,以免留下来祸害天下苍生!”

  王靖川义愤填膺的说道。

  刚开始获得莫卧儿帝国的情报,他都怀疑下面的人在编故事糊弄人,世间怎么会有如此变态的文化。

  纵使桀纣在世,也干不出那么多破事。

  偏偏在莫卧儿帝国身上,全部都给集齐了,同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驰。

  在有节操的大虞士人眼中,莫卧儿帝国就不应该存在。

  “侯爷,王大人说的不错,这身毒确实不该存在。

  除了荼毒苍生之外,当地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在过去的岁月里,也积攒了海量的财富。

  留在那帮畜生手中,实在是太浪费了!”

  主管财政的卫新之,一脸惋惜的说道。

  看得出来,他这是惦记上了莫卧儿帝国的财富。

  安南都护府的财政收入,在飞速增长不假,但架不住花钱的地方更多。

  尤其是开发南洋地区,更是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

  甭管有多少钱,到了年底都能花个精光。

  并且还有大量的民生工程,等着财政拨款,才能安排上马。

  如果不是顾忌脸面,他早就提议让军队出去抢了。

  仿佛是触及到了痛点,两人开了头之后,一众文官纷纷叫嚣着出兵,先灭缅甸再踏平身毒。

  反倒是一众武将反应慢了一步,请战的步伐比文官们,还慢了半拍。

  除了利益驱使外,这背后还夹杂着道统之争。

  在这个道德尚未沦丧的年代,许多读书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大都在中年败给了现实。

  安南都护府这帮高层文官,算是一个例外。

  尽管和最初的理想,存在一定差异,但他们有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再造华夏”。

  带着使命感干活,胸中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因为年龄增长就凉了。

  看具体操作就知道,都护府的军队打到哪里,儒家的道德思想就被带到了哪里。

  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在这里进一步完善。

  从语言文字,到民风民俗,全部都在走向统一。

  如此的伟业,势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众人眼中,莫卧儿帝国无疑是异端的存在,对安南都护府的一切造成了潜在威胁。

  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当地的毒瘤文官,都有可能未来某一刻冲击过来。

  毕竟,他们这些人有节操,不代表天下所有人都有节操。

  对那些想要永享富贵的土豪劣绅来说,身毒的种姓文化,正是他们最想要的。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门阀政治,本质上也是种姓制度。

  只不过国人骨子里的傲气,并不接受他们强加的阶层束缚。

  勉强维系到了唐朝之后,门阀政治最终走向了终结。

  身毒在众人看来,就是门阀世家成功的案例,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更进了一步。

  在道德力量的驱使下,众人一致决定消灭这颗毒瘤。

  相较于文官们武将读书少,对历史不清楚,并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身毒存在的危害。

  叫嚣着战争,纯粹是职业本能。

  毕竟,有战争才会有军功,征服一个庞大帝国正好能丰富他们的个人履历。

  “行了,踏平身毒是征服缅甸之后的事情,现在还是要以发展为主。

  蒙元余孽建立起来的莫卧儿帝国,体量可不是那些小国能比的。

  要解决这颗毒瘤,就少不了杀戮。

  我们的军队不是屠夫,一直杀下去,士兵们的精神会受到很大冲击。

  所以要完成任务,我们还需要一把刀,一把干脏活累活的刀。

  这把刀可以是鬼方人,也可以是鞑靼人,同样可以是倭人。”

  李牧平静的回答道。

  刚才的发问,本质上就是一次试探。

  众人的反应,令他很满意。

  能够第一时间,选择对莫卧儿帝国这个潜在威胁痛下杀手,证明这帮文官还没有变质。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