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
“要吵架出去吵,别在老子面前碍眼!”
呼格吉勒忍不住爆了粗口。
自从建国称王后,他的脾气就收敛了很多。
尤其是恶补了大量汉家文化后,连训人都文雅了很多,除非是实在忍不住。
此刻的这些争执,看似鞑靼王国的路线分歧,实际上背后还隐藏着王权争夺。
不同于大虞朝继承制度的完善,草原上的权力更替,更多还是遵循弱肉强食原则。
眼瞅着呼格吉勒一天天变老,下面的人也渐渐按耐不住。
不是每个人都有大局观,想着要夺取大虞帝国的基业。
大部分鞑靼人,都没有远大的理想。
在这些人眼中,能南下抢一次算一次,未来的事情未来再说。
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他们常年在生死边缘徘徊。
与其考虑未来,不如活在当下。
鞑靼王国崛起一共不过数十年,还没有到改变人心骨子里认知的地步。
下面人的想法,显然是呼格吉勒无法接受的,他还没死呢!
“大单于息怒!”
众人急忙开口劝说道。
年迈的王者依旧是王者,越是到了晚年,就越不允许自己的威严遭到侵犯。
众人明显是看清楚了这一点,只要是呼格吉勒下定决心的事,大家都不敢明着阻拦。
眼下的对虞政策决策权,就在呼格吉勒手中,其他人只有建议权。
“哼!”
“本单于决定,暂时不对大虞朝用兵,并且还要竭尽所能鼓动他们还都京师。
至于部落的钱粮缺口,让高句丽王国那边,再增加三成的岁贡。
你们这些王国高层,往后也要以身作则,厉行节俭。
待到鱼儿上了钩,我们再一举南下荡平大虞!”
呼格吉勒面无表情的下令道。
晋商集团的覆灭,给鞑靼王国带来了沉重打击。
没有来自大虞的物资,鞑靼一族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幸好有高句丽填坑,不然这日子,真心没法过。
苦,也必须咬牙坚持。
大虞帝国很虚弱,同样也很强大。
前面的徐州之战,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哪怕是奄奄一息的大虞,只要发起狠来,还是能够一口吞下数十万辽东叛军。
单纯从军事力量来看,鞑靼王国现在的家底,也就巅峰时期辽东镇的两三倍。
看似是强了不少,可真要盲目南下和虞军决战,胜负还真无法确定。
虎踞安南都护府的汉水侯,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挂逼,仿佛什么样的仗都能打赢。
遇上这样的强敌,呼格吉勒心里同样没底。
为了增强胜算,他宁愿拖延决战时间,也要把虞军引到北方大地,以便能让鞑靼骑兵尽情发挥。
……
鞑靼人不牵头,早就沦为一盘散沙的鬼方各部,也按耐住了南下的心思。
一时间北方边境,反而获得了久违的和平。
可惜这种和平时光,百姓们注定无法享受。
随着天灾人祸的持续,大虞北方正在逐步被掏空,边界地区人口流失尤为严重。
当地百姓要么饿死病死,要么加入了叛军队伍,要么移民安南都护府。
此刻的边界地区,放眼望去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都成了常态。
守军撤了,边民没了。
越过长城想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深入大虞腹地,风险和收益严重不成正比。
“大王,山西这地界上,能抢的大户基本上都光顾过了。
继续留在这里,今年冬天怕是不好过呀!”
中年书生的话,让三晋王很是头疼。
造反之前,他就一卖肉的,哪里懂这些东西。
一路混成义军领袖,纯粹是被时代洪流推出来的。
名义上他掌控了半个山西,地盘在天下义军中,也是能排上号的。
可实际上他的控制区,前面就被义军同行霍霍了一遍。
无论是财富,还是兵员,都被人家筛了一遍。
等到关中义军战略转进后,空出了大片的地盘,才给了他机会。
其他山西反王的情况,也基本上是如此。
手中的军事实力,远不及占据关中和中原的义军联盟。
“军师,你说现在该怎么办吧?”
三晋王揉了揉额头询问道。
“大王,三晋之地残破,注定不可久居。
离开山西,这是迟早的事情。
不过往那边走,却是有讲究的。
往北出了长城,就是鬼方人的地盘,我们缺少骑兵,肯定不能过去找揍。
何况他们也是穷鬼,日子估摸着不比我们好多少。
除了牲口之外,也没啥好抢的。
往东过去就到了北直隶,那边大部分地区,都在朝廷手中。
驻守当地的部队,可是从长城一线撤下来的边军,战斗力放眼天下都是一等一的。
光我们这点儿家底,肯定不是他们的对手。
西边的关中和南边的中原,全都是义军联盟的势力范围。
大家都是义军,在反虞的问题上,同我们可是盟友。
到他们地盘上找食不行,但问他们借条路南下,应该问题不大。
据说在湖北川蜀一线,他们可是被官军挡在门外,战线不得寸进。
多一支生力军加入,想来他们也不会拒绝。
实在是谈不拢,进入中原之后,我们就调头去打南直隶!”
王伯兮用通俗的话分析道。
事实上,相较于前面几年,今年的山西大地也算是风调雨顺。
可惜一切都来的太晚啦!
自从朝廷丢失山西后,山西就被义军祸害的不成样子,导致当地人口急剧下降。
送走了外地的义军,本土义军执掌山西,同样没好多少。
治理地方,从来都不是他们的强项。
自始至终,都没有人想过要组织恢复生产,祸害地方的破事倒是没少干。
以至于明明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硬是半点红利都没吃到。
不光山西如此,陕西和河南情况也差不多,都没人去组织恢复生产。
缺乏自我造血能力,那就只能去抢去夺。
“好,那就这么办!”
三晋王一拍大腿说道。
既然自己的脑子不好用,那就干脆别用,他只要听劝就行了。
反正前面的基业,就是这么打下来的。
只不过这一幕落入王伯兮眼中,却是无尽的忧愁。
老大听劝是好事,但太听劝就成了麻烦。
带头人缺乏必备的战略眼光,在乱世之中,很难吸引人才投靠。
光靠他这个师爷,就算是累死,也没办法夺取天下。
“大王,英明!”
王伯兮当即回应道。
心里再怎么发愁,面上也不能表现出来。
或许是前期进展太顺,他居然奢望靠着一个草台班子,跑去和天下诸侯争夺天下。
恢复理性之后,他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
夺取天下难度太大,但退一步割据一方,还是能够谋划的。
不过天下虽大,却都是有主的。
想要割据一方,也不是一件轻松事。
原本坐拥险关的三晋之地,也是一片的不错的根基之地,可惜太过残破。
割据中原腹地更是不可能的,这种四战之地,他们根本守不住。
真正能够谋划的,还是帝国的西南边陲之地。
纵使改朝换代,也是最后被波及的。
最理想的地方,自然是沃野千里的蜀地。
不仅坐拥山川之利,还物产丰富。
一瞬间他决定调整计划,南下和义军联盟汇合之后,就找机会去进攻蜀地。
至于同样处于帝国边陲的云贵,从一开始就被他排斥了。
倒不是因为两地穷困,主要是距离汉水侯太近。
没有折腾出浪花还好,一旦在当地形成割据,很容易招来邻居的雷霆一击。
……
永安,汉水侯府。
大虞局势风起云涌,安南都护府却是不动如山。
内阁多次来信,询问他的意见,李牧都没有回应。
如果是坐而论道,他还能指点一二。
要落在纸面上,那就一切免谈。
以他的身份地位,写出去的书信,免不了被深入解读。
哪怕只是一个建议,到了最后都有可能变成是他在主导。
一旦造成既定事实,由此导致的政治后果,他就要负责。
搞出了烂摊子,还要过去收拾。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肯定不能掺和。
“侯爷,缅甸人大肆扩军之后,现在开始屯兵边界。
看样子获得了西洋人的支持后,他们的底气也壮实了不少,居然敢试探我们的反应。
学生提议,让驻守边界的部队给他们一个教训,让缅甸王知道天高地厚!”
听了兰林杰的话,李牧总觉得有些别扭。
最近这些日子,他的一众心腹大臣,均表示要出兵缅甸。
主战应该是武将的活儿,怎么到了都护府这里,文官们一个个也变得这么好战。
如果按照这些人的意思,估摸着解决了缅甸王国,也只是一个开始。
要不了多长时间,南亚次大陆也会被盯上。
对隔壁的莫卧儿帝国,他可没有兴趣。
放眼全世界,在人口上能和大虞比肩的,估摸着也就这货了。
现在的次大陆有多少人,暂时不得而知,反正肯定超过了一个亿。
如此大的体量,消化融合是不可能的。
搞不好没把他们消化掉,反而被种姓制度污染了自家的文明。
儒家那帮士大夫,就算再怎么贪婪,比起那帮婆罗门道德节操还是要高上许多。
“此事不着急,先让他们过上一个好年,等到明年春耕之后再出兵。
对待缅甸王国,不能光想着消灭,最好是以驱逐为主。
南亚次大陆的情报,都护府也搜集了不少,你们几个怎么看啊?”
李牧笑着问道。
或许是扩张上了瘾,安南都护府的官员一改大虞朝时期,对周边藩国的不屑一顾。
一众官员在搜集邻居情报上,都表现的非常积极。
各个部门还根据自身的情况,还制定了相应的分类表,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
“侯爷,身毒真是名副其实,浑身上下都是毒啊!”
“那帮蒙元余孽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完全无视伦理道德,简直就是世间最大的毒瘤。
卑劣的种姓制度,肮脏的奇葩文化……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把他们从源头上抹去,以免留下来祸害天下苍生!”
王靖川义愤填膺的说道。
刚开始获得莫卧儿帝国的情报,他都怀疑下面的人在编故事糊弄人,世间怎么会有如此变态的文化。
纵使桀纣在世,也干不出那么多破事。
偏偏在莫卧儿帝国身上,全部都给集齐了,同从小接受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驰。
在有节操的大虞士人眼中,莫卧儿帝国就不应该存在。
“侯爷,王大人说的不错,这身毒确实不该存在。
除了荼毒苍生之外,当地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在过去的岁月里,也积攒了海量的财富。
留在那帮畜生手中,实在是太浪费了!”
主管财政的卫新之,一脸惋惜的说道。
看得出来,他这是惦记上了莫卧儿帝国的财富。
安南都护府的财政收入,在飞速增长不假,但架不住花钱的地方更多。
尤其是开发南洋地区,更是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
甭管有多少钱,到了年底都能花个精光。
并且还有大量的民生工程,等着财政拨款,才能安排上马。
如果不是顾忌脸面,他早就提议让军队出去抢了。
仿佛是触及到了痛点,两人开了头之后,一众文官纷纷叫嚣着出兵,先灭缅甸再踏平身毒。
反倒是一众武将反应慢了一步,请战的步伐比文官们,还慢了半拍。
除了利益驱使外,这背后还夹杂着道统之争。
在这个道德尚未沦丧的年代,许多读书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念,只是大都在中年败给了现实。
安南都护府这帮高层文官,算是一个例外。
尽管和最初的理想,存在一定差异,但他们有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再造华夏”。
带着使命感干活,胸中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因为年龄增长就凉了。
看具体操作就知道,都护府的军队打到哪里,儒家的道德思想就被带到了哪里。
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在这里进一步完善。
从语言文字,到民风民俗,全部都在走向统一。
如此的伟业,势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众人眼中,莫卧儿帝国无疑是异端的存在,对安南都护府的一切造成了潜在威胁。
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当地的毒瘤文官,都有可能未来某一刻冲击过来。
毕竟,他们这些人有节操,不代表天下所有人都有节操。
对那些想要永享富贵的土豪劣绅来说,身毒的种姓文化,正是他们最想要的。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门阀政治,本质上也是种姓制度。
只不过国人骨子里的傲气,并不接受他们强加的阶层束缚。
勉强维系到了唐朝之后,门阀政治最终走向了终结。
身毒在众人看来,就是门阀世家成功的案例,甚至在此基础上还更进了一步。
在道德力量的驱使下,众人一致决定消灭这颗毒瘤。
相较于文官们武将读书少,对历史不清楚,并没有第一时间意识到身毒存在的危害。
叫嚣着战争,纯粹是职业本能。
毕竟,有战争才会有军功,征服一个庞大帝国正好能丰富他们的个人履历。
“行了,踏平身毒是征服缅甸之后的事情,现在还是要以发展为主。
蒙元余孽建立起来的莫卧儿帝国,体量可不是那些小国能比的。
要解决这颗毒瘤,就少不了杀戮。
我们的军队不是屠夫,一直杀下去,士兵们的精神会受到很大冲击。
所以要完成任务,我们还需要一把刀,一把干脏活累活的刀。
这把刀可以是鬼方人,也可以是鞑靼人,同样可以是倭人。”
李牧平静的回答道。
刚才的发问,本质上就是一次试探。
众人的反应,令他很满意。
能够第一时间,选择对莫卧儿帝国这个潜在威胁痛下杀手,证明这帮文官还没有变质。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