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噩长夜小说 > 复山河 > 第五百四十章 、鞑靼人的战略分歧
  南京城。

  随着李牧离任,顺势补位的一众阁臣,此刻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

  围绕着“还都之争”,朝堂上已经召开了三次会议商议,依旧没有获得预想中的结果。

  看似政见分歧,实际上暴露的却是他们几人对朝堂缺乏掌控力。

  按理来说,皇帝年幼内阁辅政的背景下,应该是一届强势内阁才对。

  现实恰恰相反,因为在官场上缺乏足够的根基,自身威望又无法服众,他们反而成了最近十几年里大虞朝最弱势的内阁。

  前面的时候,没有闹出乱子来,那是李牧在上面担任首辅压着。

  军政大权一把抓,下面的人自然不敢搞事情。

  毕竟,惹火了李牧,那是真的会杀人。

  换成了现在的文官执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地方督抚和敢和中央朝廷闹腾,也不是一跃而就,都是一步步试探出来的。

  如果内阁强势一些,刚冒出苗头就采取雷霆手段镇压,也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破事发生。

  内阁的软弱,助长了他们的气焰。

  一次又一次的试探之后,最后才闹到现在这种局面。

  本该是朝廷百官团结一致,共同打压地方政治势力的时候,结果朝堂内部又闹出乱子。

  因为各自的利益,朝中百官在还都问题上,迟迟无法达成一致。

  下面的逼宫,叠加朝堂内部的不稳,让内阁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首辅大人,他们闹的越来越过分,不能这么一直放任下去!”

  安敬之愤愤不平的说道。

  “还都之争”愈演愈烈,已经开始动摇他们的根基。

  如果不能赶紧解决,刚刚收拢起来的小弟,也会出问题。

  内部人心不稳,比外部的冲击,杀伤力更大。

  在共同的利益驱使下,原本各自为政的一众阁臣,现在终于有了抱团的迹象。

  不过涉及核心话语权分配,一时半会儿难以达成一致。

  在联合之中,又夹杂着对抗。

  为这个临时抱团的政治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安大人说的不错,朝堂上的混乱,确实到了该终结的时候。

  不过朝中百官好处理,地方上的督抚怎么办?

  尤其是边军和京营,他们也是支持还都的!”

  万怀瑾当即表明了立场,也顺势抛出了问题。

  要压制朝中百官简单,六部在他们手中控制着,只有内阁众人合力,下面的人就翻不起大浪。

  搞定中央容易,难的是地方上。

  理论上来说,朝廷可以调整地方督抚的任命。

  到了实践操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多得去了。

  更换巡抚、布政使简单,难的是派谁过去,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控局势。

  地方督抚们敢闹腾,绝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

  没有地方士绅们的支持,没有各地官员的拥戴,这些督抚也不敢和朝廷闹。

  在没有任何过错的情况下,大肆更换地方督抚,很难令人信服。

  一些地方督抚在任上还做出了成绩,朝廷若是进行人事调整,那也是升迁。

  纵使玩儿明升暗降,那也要给相匹配的位置。

  何况空出来的位置,也需要有人补上。

  若是和平年代,地方督抚只要不瞎折腾,就能按部就班的履行职责。

  现在的情况特殊,许多省份都面临各种压力,对巡抚、布政使的能力要求非常高。

  一时半会儿的功夫,他们的小弟中,也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人选。

  在大虞朝做官,可以贪腐、可以坏,唯独不能蠢。

  相较于地方督抚,军方就更棘手啦。

  京营和边军的诉求,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才扯上“还都京师”的政治虎皮。

  想要他们放弃这个政治口号,需要拿出实打实的利益。

  因为围剿辽东叛军的缘故,边军中就诞生了好几位提督,安置到地方上就是执掌一省军务的大员。

  在皇权持续衰落的当下,压制武将做大,也是内阁的核心工作。

  边军将领想要到地方上任职,朝廷肯定不能答应。

  连京营想要到南京保护皇帝,他们都没有答应,何况是边军将领到地方任职。

  何况没有这些人在前面顶着,北虏的威胁,谁去抵挡啊!

  满足不了人家的利益诉求,还都京师的政治口号,军方就会继续喊下去。

  尽管还都京师,存在严重的隐患,但天下读书人还真吃这一套。

  尤其是北方的士绅官员,更是上蹿下跳,催促着朝廷赶紧回京。

  “首辅大人,升迁一两位地方巡抚进京,再把其他巡抚、布政使进行对调。

  从偏远山区省份,调入富庶之地,也算是一次升迁。

  在程序上没有问题,他们就算心里有想法,也不会太过抗拒。

  换了地方之后,光掌控地方局势,都需要花费不少的精力。

  只有他们都忙了起来,才没功夫给我们添堵。

  至于京营和边军的诉求,那就先拖着。

  他们不是叫嚣着还都京师嘛,那就让他们去驻守京师,主持顺天府的重建工作。

  只要他们能依托地形,在北方打造一条新的防线,确保京师不受敌军威胁,我们就还都京师!”

  贺正则率先提议道。

  采取官员对调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吏部常用的手段。

  每次地方上出现抱团的迹象,吏部就会及时出手,把相关人员外调。

  再牛逼的督抚,离开了长期经营的老巢,影响力都会大幅度削弱,从而丧失和朝廷扳手腕的能力。

  这些地方官员闹腾,也只是因为在之前的政治洗牌中,自己没有分到一块蛋糕心态不平衡。

  本质上他们还是忠于大虞朝的,属于官僚集团的内部矛盾,没有到必须你死我活的地步。

  出手敲打一下就够了,犯不着一棍子把人打死。

  “贺大人的建议不错,本官完全赞成。

  不过除了这些措施外,京营和边军的将领,也该让他们挪挪位置。

  无需大规模调动,只需在他们内部,进行人事微调。

  按照朝廷的法度,将领本身就该轮换任职。

  只要严格按规矩来,想来他们也说不出什么。”

  史清尘顺势补充道。

  相较于贺正则在军事上的保守,他提出的建议,明显要更进一步。

  将领轮换制度,最初是太祖皇帝为了限制武将做大,采取的防备措施。

  开国初年遍地都是骄兵悍将,执行起来自然没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虞帝国慢慢走向衰落,情况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将领轮换制度固然限制了武将做大,同样也出现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尴尬画面。

  尤其是边军,时常遭受外敌威胁。

  新上任的将领搞不清楚状况,那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连续捅出几次篓子后,朝廷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制度。

  为了保障军队的战斗力,先是特许搁置了边关武将轮换,接着又蔓延到了其他地区。

  到了最近十几年,武将轮换制度,更是形同虚设。

  制度终归是制度,不会因为没有执行,就消失不见。

  到了需要的时候,还是可以捡起来继续用。

  只不过在具体操作上,为了减少对部队战斗力的冲击,轮换仅限于内部小幅度微调。

  即便是如此,一旦主要将领发生对调,短时间内对部队的掌控力还是会下降。

  ……

  鞑靼王庭。

  “有施靖风的消息没有?”

  呼格吉勒关心的问道。

  招降了辽东军残部,对鞑靼王国也是一次不小的补充。

  为了展示诚意给天下人看,这一次他们并没有拆分辽东军。

  能够让辽东军残部聚在一起,那是因为他们群龙无首,一众将领谁也不服谁。

  在这种背景下,逃亡在外的施靖风,就成了不小的隐患。

  留守的将领都是他的嫡系,哪怕是吃了败仗,在辽东军内部依旧有很大的号召力。

  倘若某一天施靖风突然过来投奔,那会让他非常为难。

  留着施靖风,要影响鞑靼王庭对辽东军的掌控力。

  杀了施靖风,又会让辽东军和鞑靼王庭离心离德。

  最好的选择,自然是提前出手,不让施靖风活着回到辽东。

  “大单于,施家那帮家伙渡过黄河之后,就神秘失踪了。

  不光我们在找他们,大虞朝廷也在通缉他们,至今都没有任何线索。

  或许是隐姓埋名,藏于山林之中,又或许死在了某个不起眼的角落。

  虞朝北方各省太乱了,遍地都是农民起义军,我们的人很难深入调查。”

  额尔德一脸为难的解释道。

  自从晋商集团完蛋后,他们在关内的情报网络,就遭到了重创。

  为了保密需要,情报工作很多暗子都是单线联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条线都断了。

  没有晋商这帮二五仔,纯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想要铺设情报网络实在是太难啦!

  以至于情报经费增长了数倍,取得的成绩反而不如之前。

  为了应付王庭内部的压力,许多情报都是道听途说,再加合理脑补。

  反正关于虞朝内部的讯息,王庭高层也没办法核实,糊弄一下也不会有人知道。

  可这种指定找人的工作,就没法敷衍了事啦!

  施靖风是死是活,大虞朝廷都没搞明白,他们就更搞不清楚了。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派人密切关注的,一旦发现施靖风的踪迹,就把他卖给大虞朝廷,绝不能让他活着回到辽东!”

  呼格吉勒再次强调道。

  死了施靖风,才是最好的施靖风。

  为了实现千金买骨的效果,鞑靼王庭不方便直接对施靖风下手,借刀杀人成了唯一选择。

  作为“弑君犯”,施靖风在大虞境内的名声,早就臭气冲天。

  朝中文武百官,无一不想拿着他的人头,铸就自己的登天路。

  只要敢冒头,立即就会有虞军从四面八方扑过去,抢他的人头。

  “大单于放心,施靖风只要敢出现,那就是他的死期!”

  额尔德当即保证道。

  或许是上了年纪的缘故,自家大单于变得越来越难伺候。

  以往这种事情,吩咐一次就算完了,现在却唠叨个不停。

  接二连三的强调,让他这个情报部门负责人压力山大,唯恐出现疏漏。

  诚惶诚恐,对工作没有任何益处。

  施靖风只要脑子没进水,就不会在这种时候,往辽东地区凑。

  想用他人头换功劳的遍地都是,躲在深山老林中避风头,才是最好的选择。

  纵使要出现,也要改头换面,而不是以弑君逆贼的身份出现。

  “大单于,听说虞朝内部闹的正欢,我们是不是趁机给他们送上一份厚礼啊?”

  尼赤勒格兴致勃勃的说道。

  前些日子虞朝骑兵肆虐,可是把鞑靼王国折腾的不轻。

  为了避敌锋芒,他们被迫圈界禁海。

  一番折腾下来,总算摆脱了虞朝骑兵的威胁,可鞑靼一族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不光沿海的良田没了,还被迫中断了和大虞朝之间的贸易。

  没有办法,虞朝北方兵荒马乱,陆上商路早就已经中断。

  现在又被敌人封锁了海路,直接断绝了鞑靼王国和大虞之间的贸易。

  没有来自大虞的物资输入,鞑靼王国的日子也不好过。

  最大的受害者,自然是隔壁的高句丽王国。

  鞑靼人的邻居中,最富的是大虞帝国,最穷的是鬼方各部,高句丽王国正好介于两者之间。

  最富的大虞,对他们进行了经济封锁。

  穷鬼小弟榨不出油水,主要以拉拢为主。

  为了填饱族人的肚子,那就只能苦一苦高句丽百姓。

  不过高句丽王国终归体量有限,半岛也不是什么富庶之地,能够掠夺的物资有限。

  想要吃好,还是要向大虞下手。

  “不妥!”

  “尼赤勒格万户,现在不是搞事情的时候。

  辽东镇造反之后,虞朝的实际都城就变成了南京,这会儿虞朝内部还在争论是否还都北京。

  对大虞朝廷来说,残破的北方大地,现在已经变成他们沉重的负担。

  倘若我们现在出兵,搞不好他们直接把残破的北方丢给我们,龟缩东南半壁江山。

  我们没有水师,就算拿下了北方大地,也无力南下。

  没有北方这个烂摊子,他们就有更多的钱粮,投入到军队建设上。

  替他们接下北方的我们,就成了冤大头。

  不光无法从当地获得钱粮,还要出兵帮他们镇压北方叛军。

  休养十年生息后,他们的小皇帝也成人了,正好挥师北伐中原。”

  内相萨日娜急忙反对道。

  大虞朝廷无法从北方获得钱粮,不等于他们也做不到。

  只不过这种纯靠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统治,就注定不会稳固。

  除非把杀个十室九空,不然叛军就会层出不穷。

  只是这么一来,就算拿下北方大地,也无法增强他们的国力。

  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南下夺取大虞江山,就会被敌人凭借手中的钱粮慢慢拖死。

  “内相,你太高看那帮虞人了。

  他们整天就知道内斗,哪有功夫励精图治啊!

  你信不信我们夺取了中原大地,就能让他们乖乖缴纳岁币?”

  尼赤勒格一脸不屑的说道。

  如果是李牧担任大虞首辅,他还要忌惮三分。

  可这个唯一对鞑靼王国有威胁的人,居然离开了权力中心,跑去担任安南都护。

  连人才都留不住的虞朝,完全不足为虑。

  “不信!”

  萨日娜淡定的回答道。

  大虞和大宋有着本质区别,尤其是在对外的时候。

  当年他们在辽东举兵,最初提出的要求,仅限于大虞朝承认他们的独立地位。

  连称臣纳贡,都可以接受。

  为了帝国的颜面,大虞朝廷就果断拒绝了他们的和谈要求,发起了围剿战争。

  连续多次击败虞军之后,他们又提出了割据辽东的条件,还是遭到了拒绝。

  哪怕是永宁帝勤王大战失败,虞朝人也没有在辽东问题上松口。

  并非大虞官员好战,纯粹是社会风气和大宋相比,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鞑靼王国的崛起,那是踩着大虞起来的,双方的仇恨早就深入到了骨子里。

  谁敢提出和他们和谈,朝野上下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人淹死。

  就连当年主张放弃交趾、漠北等地区的官员,现在也被读书人翻了旧账,打上卖国贼的标签。

  连带着他们的后人,都没脸出门见人。

  前车之鉴放在那里,那帮注重名声的士大夫,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啊!

  不就是打仗嘛,干就完了。

  细数大虞和鞑靼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双方也是互有胜负,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局面。

  固守半壁江山,那是稳稳的,完全没理由认怂。

  “你……” 复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