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王国积极备战,很快传到了安南都护府。
同外界预想中的不一样,收到消息的李牧,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欧洲殖民者向缅甸王国提供支持,正是他想要看到的。
从踏入海洋开始,就注定了东西文明之间,必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
可这一仗什么时候打,在什么地方打,采用什么方式打,都是有讲究的。
江南士绅遭到各方联手打击,连带着他们控制的产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这些产业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转移。
福建、两广、安南都护府,都是这一轮产业转移的受益者。
尤其是后两者,因为蒸汽机的诞生,加速了纺织业、采矿冶金、造船业的发展。
工业的迅速发展,最直观影响就是进出口贸易额,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
除了传统的丝绸、茶叶、瓷器三件套外,船舶、布匹、铁器制品出口也在迅猛增加。
除了本土市场外,最大的买家就是欧洲殖民者。
没有别的原因,单纯是安南都护府的商品,更有性价比。
就连都护府淘汰下来的老式火器,也被这些殖民地商人倒卖到了世界各地。
现在缅甸王国花费重金,从欧洲人手中采购的天价军火,其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都护府淘汰下来的。
从搜集到的数据来看,今年安南都护府和欧洲殖民者之间的进出口贸易额,有望突破两千万两白银,占据了都护府对外贸易总额的七成。
如果加上两广地区的话,这个数字还能翻上一倍。
按照百分之二十五的平均关税计算,光这些贸易就贡献了一千万两白银的收入。
因为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奢侈品,实际征收比例,通常还会更高一些。
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安南都护府和两广一直处于入超状态,预估年度贸易顺差高达八百万两。
放大到整个大虞帝国,贸易顺差还会进一步扩大。
可以说欧洲殖民者在海外掠夺的财富,有近四分之一通过贸易方式,流入到了大虞境内。
大量的金银流入,为银票发行奠定了基础。
足够的金银储备,保障了银票的币值稳定。
发展到现在,从南洋到中南半岛上的大宗商品贸易,基本上都是采用银票结算。
大虞境内因为被宝钞坑怕了,商人士绅们相对保守一些。
不过在两广福建等沿海地区,大宗商品贸易的结算,大家也开始使用安南都护府发行的银票。
只不过这些商人不敢长期持有,每次交易完成之后,都会在最短时间内兑换成现银。
对这些人的谨慎,李牧没有干涉。
大家愿意使用银票结算,在推广纸币的路子上,就迈出了一大步。
体会到了银票结算的便捷,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使用的次数多了,慢慢也就习惯啦。
搞定了大宗商品结算,在商业体系中建立了银票的信誉,后续就可以发行小额面值,逐步取代铜钱的地位。
商人肯收银票,朝廷征税能收银票,下面的百姓自然会慢慢适应。
持续十几二十年后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习惯了在日常交易中使用银票,纸币发行也就成功了。
至于老派的土财主,喜欢囤积白银,那就让他们屯着好了。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降临,白银的产量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收不完根本收不完。
如果需要的话,还能改银本位为金本位,从金融市场上收割一波财富。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官府手中必须持有足够多的金银储备。
毕竟,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市面上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在纸币被广泛接受前,依旧需要大量的金银在市场上流通。
自己开采是一个解决办法,通过贸易手段从外界获取,也是金银的重要来源。
在这种背景下,同西方世界的贸易,短时间内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工业时代,经济循环体系中各行各业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旦因为战争丧失了外贸出口,不光政府财政会受到冲击,国内初生的工业体系也会遭到重大打击。
如果战争持续下去,甚至还会影响银票的币值稳定。
哪怕去抢了石见银山,也填补不了这个缺口。
从利益的角度出发,东西文明之间的正式碰撞,最好放在帝国统一之后。
大统一政权和割据政权,抗风险能力是截然不同的。
尤其是在认同感上,安南都护府再怎么牛逼,在百姓眼中也只是大虞帝国的一个外派机构。
一旦遭遇困境,那帮商贾们跑的飞快。
换成大统一帝国,情况就截然不同。
长期顶着天朝上国的名头,从士绅勋贵到商贾百姓,都有与生俱来的傲气。
欧洲殖民者,在大家眼中就是土鳖。
这种发自骨子里的蔑视,能够影响大家的信心。
人心只要稳住了,纵使和西方世界长期对抗,也只是短期正统。
大统一王朝只要内部不出问题,外部的压力再大,也动摇不了根基。
庞大的内需市场,能够消化掉出口中断,带来的大部分冲击。
要实现这个目的,先得让欧洲殖民者知道厉害,最好选择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双方干一架。
只有把他们打疼了,才会有和平。
事实上,南洋地区能够保持稳定,也是军事讹诈的结果。
欧洲殖民者能够获得大虞的情报,可不是他们情报部门多么厉害,而是李牧故意让他们的知道。
当然,在具体内容上,还是进行了艺术加工。
他们搜集到的讯息,都是大虞帝国的纸面实力。
因为没有无法深入内陆,他们只能在沿海港口贸易,接触最多的就是安南都护府的军队。
在这帮殖民者心目中,安南都护府军队的战斗力,就是大虞帝国军队的战斗力。
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哪怕大虞境内发生内乱,他们也没敢趁火打劫。
错误的认知,让他们高估了大虞帝国的军事实力,为安南都护府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刚进入南洋的时候,欧洲殖民者们没动手,后面他们就算想开打,手中的实力也不允许。
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时间,安南都护府造军舰就和下饺子似的,几乎每个月都有军舰下水服役。
光南洋舰队拥有的军舰,就超过了欧洲殖民者,在亚洲地区水上力量的总和。
尝到了甜头,李牧准备再搞一次。
利用缅甸战争,把欧洲殖民者引过去,在战场上给他们一个深刻教训。
纸面数据上的优势,终归只是一组冰冷的数字,远没有亲身感受来的冲击大。
想要一战打出十几年的和平,就必须留下充足的时间,让欧洲殖民者加大多缅甸王国的投资。
投入的力量越多,就越能直观感受双方的实力差距。
在往后的商业贸易中,这帮欺软怕硬的家伙,才会乖乖遵守规矩。
……
“侯爷,南京传来消息。
各地督抚联手逼宫,要求南京朝廷回迁京城。
京营和北方的边军,也参与了进去。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我们出手干涉,否则南京方面多半承受不住压力。”
兰林杰神色激动的说道。
现在的北方大地,就是一个巨坑。
看似局势稳定了下来,实际上根本性,并没有得以解决。
一旦南京朝廷回迁,就意味着朝廷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稳定北疆的局势。
当然,相较于前些年的时候,压力还是减轻了不少。
安南都护府的移民政策,从北方带走了上千万人口,加上天灾人祸带来的人口减少,原来的人口过剩危机已经迎刃而解。
需要朝廷救济的百姓,较之前的时候,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
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
受战争的影响,京师许多设施都遭到了破坏。
作为帝国的脸面,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皇朝破破烂烂,朝廷必须掏钱维修。
更棘手的是北疆防线,因为边军的南下,许多城防工事遭到了草原部落的破坏。
一旦还都京城,边患威胁将再一次提上日程。
到时候边军和京营都需要恢复编制,残破的北疆防线,也要朝廷砸钱砸资源重建。
以大虞帝国那脆弱的财政,很难一下子肩负起这么多重要工程,朝廷势必需要进行取舍。
无论优先哪一个环节,都会在其他地方留下隐患。
“边军和京营要求朝廷还都,那是源于自身利益,本侯还可以理解。
各地督抚们的选择,纯粹就是为了和内阁赌气。
按照这种闹法,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惹出大乱子来!”
李牧忍不住感叹道。
南京朝廷的一系列操作,他都有些看不懂。
新君继位之后,以往压下来的许多事情,都到了该处理的时候。
最佳选择是把京营调入南京,继续拱卫天子的安危。
把山东、北直隶、山西等地区,直接划为边军的防区,择其险地而据守。
大家都有了去处,军方分到了蛋糕。
朝廷只要能按时发放饷银,定都南京城还是定都北京城,下面的官兵根本不关心。
有了军方的支持,内阁就可以尽情的施展权谋手段,分化拉拢各地的督抚。
万万没有想到,南京朝廷那帮掌权者就是一群软蛋,关键时刻缺乏担当。
该解决问题的时候,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没能及时处理京营和边军的安置问题。
他们可以磨蹭,但一线的官兵们等不起。
明确了各部的去处,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安排钱粮发放。
可惜内阁众人瞻前顾后,担心因为防区调整,背负丢城失地的骂名。
一个个都在寻找两全其美的办法,怎奈世间哪有这样的好事。
辽东军残部投降了北虏,山海关一线直接落入鞑靼人手中,直接导致北疆门户洞开。
连带着以往的北疆防线,战略价值大幅度缩水。
大虞需要一条新的防线,阻挡来自山海关一线敌军的威胁。
内阁没人愿意担责,朝堂上又争吵不休,对下面主要是敷衍了事。
再三催促,还是没有给出明确答复,逐渐耗尽了军方的耐心。
见地方督抚挑事,他们也选择了跟着闹腾。
为了各自的利益,这两股政治力量选择了联手,向南京朝廷施压。
还都京师,这是政治正确。
从这上面入手,直接打在了南京朝廷的软肋上。
答应地方督抚们的要求,要不了多长时间,财政就会被拖垮。
拒绝这些人的要求,政治上又说不过去,只能先拖着。
站在南京内阁的立场上,哪怕鞑靼人立即入侵夺取了京师,都比现在的处境要好。
毫无疑问,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鞑靼人又不傻,明知道南京朝廷处境尴尬,自然不会跳出来给敌人解围。
朝堂上内斗升级,除了利益分配不均,外敌消失也是重要因素。
倘若鞑靼王国,选择在此时出兵入侵大虞,他们立即就会成为大虞各大政治派系的公敌。
在外患的压力下,矛盾重重的政治势力,也是能够短期合作的。
东西没抢到多少,还让敌人团结起来,这是妥妥的血亏。
“侯爷,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陛下年幼,权力尽数操持在大臣们手中。偏偏朝堂上缺乏一言九鼎,能在关键时刻扛事的人。
遇到事情就互相推诿,无人愿意承担责任,这样下去迟早会出现问题。
中央朝廷和地方之间的博弈,自古以来都是存在的。
朝廷手中能打的牌,远比地方都督多,实在不行还能调整人事。
闹到现在这种地步,纯粹是朝中那帮酒囊饭袋,整天就知道争权夺利,一点正事也不干。”
为了避免李牧突发善心,再伸手拉大虞一把,兰林杰也是拼了。
沉积了三百多年的矛盾,到了帝国黄昏的时候,想要扭转困局绝不是官员勇于任事就能解决的。
南京朝廷高层固然无法解决问题,但他们也没瞎折腾啊!
如果不是前期分赃不均,引发了这场政治风暴,就这么和稀泥混着,还能够多坚持一些年。
“行了,还都之事朝廷自会决断,我们就不要插手了。”
李牧摆摆手说道。
大虞帝国积累的内部矛盾太多,靠上层发起的改良运动,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前面他已经做得更多了,没能挽回颓势,那也是天命到了。
永宁帝北伐失败,就把大虞带到了深沟里。如果不是忠臣们奋力救援,当时帝国就要崩溃。
后面辽东镇造反,是帝国遇到的第二次危机。李牧率领的勤王大军镇压了叛乱,但天下人心已经在发生变化。
靠着统治集团的自救,能够渡过一次危机、两次危机,却没办法渡过每一次危机。
复山河